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物價運行平穩,價格總水平始終保持在合理區間,CPI年均漲幅為2%左右,充分體現了價格改革、價格調控、保供穩價取得的重大成績。特別是2022年國際形勢嚴峻復雜,全球能源等價格大幅上漲、我國輸入性通脹壓力明顯加大,但國內物價保持平穩運行,1—8月CPI累計同比漲幅僅為1.9%,明顯低于美國8.3%、歐元區7.6%的水平,可謂“風景這邊獨好”。9月2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召開新聞發布會,國家發展改革委體改司副司長蔣毅表示,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有關部門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油氣、電力體制改革決策部署,以“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為指引,以保障能源安全可靠供應為前提,以進一步優化能源資源配置為出發點,圍繞建設新型電力系統、推動油氣行業產供儲銷協同發展等重點工作開展深入研究,持續推動改革走深走實。
價格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
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司副司長牛育斌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各級價格主管部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有機結合,積極探索建立有中國特色的價格調控體系,價格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對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揮了重要作用,建立起了四個機制:一是建立起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機制,絕大多數商品和服務價格已由市場形成。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堅持能由市場定價的都交給市場,放開了一大批商品和服務價格,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取得歷史性突破,成品油、天然氣價格改革邁出關鍵步伐,煤炭市場價格形成機制進一步完善。截至目前,全部的農產品、80%的電、50%的天然氣、90%的民航旅客運輸價格由市場形成,全社會商品和服務價格市場化程度已達97.5%。中央定價項目累計縮減約85%,地方定價項目縮減約70%,政府定價范圍主要限定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的重要公用事業、公益性服務、網絡型自然壟斷環節。二是建立起壟斷行業科學定價機制,持續加強對壟斷行業的價格監管。按照“準確核定成本、科學確定利潤、嚴格進行監管”的思路,出臺進一步加強壟斷行業價格監管的意見,制定輸配電、天然氣管道運輸、鐵路客運等重點領域定價辦法和成本監審辦法,建立健全以“準許成本+合理收益”為核心,約束與激勵相結合的政府定價機制。三是建立起促進綠色發展價格機制,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創新和完善促進綠色發展價格機制,形成了一系列務實管用的政策措施。比如,推行差別電價、超低排放、垃圾焚燒發電、電動汽車充換電等電價政策,完善光伏、風電上網電價政策,出臺北方地區清潔供暖價格政策,全面推行居民階梯電價水價氣價制度和非居民用水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出臺長江經濟帶污水處理收費和岸電價格政策,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完善垃圾處理收費政策,這些政策有力地推動了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四是建立起重要商品價格調控機制,市場保供穩價工作取得明顯成效。聚焦重要民生商品、大宗商品,強化頂層設計,堅持系統觀念,建立健全市場保供穩價制度體系,提升調控能力,創新調控方式,綜合運用監測預警、儲備調節、預期引導等方式,扎實做好市場保供穩價工作。特別是明確煤炭價格合理區間,創新運用預期管理方式,穩定煤炭價格。近年來,市場保供穩價體系經受住了疫情、異常天氣和國際市場不確定性的沖擊,市場供應總體充足,運行平穩,為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綠電交易成交電量已超200億千瓦時
蔣毅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部署下,持續推動以石油天然氣管網管理體制和運營機制改革為標志的石油天然氣體制改革和以“管住中間、放開兩頭”為總體要求的電力體制改革,主要取得了以下幾個方面的進展。一是行業保持高質量發展。油氣方面,進一步推進礦產資源管理,健全油氣礦業權出讓機制,形成了多元主體參與的勘查開采機制,提升資源接續保障能力。完善油品管理體制機制,推動行業規范健康發展。電力方面,持續深化電力裝備制造、設計、施工業務改革,有序放開競爭性業務,推動電網企業聚焦主業。開展綠電綠證交易,更好體現可再生能源的環境價值,有力助推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截至目前,綠電交易成交電量已超200億千瓦時,核發綠證超5000萬張,折合電量超500億千瓦時。
二是市場建設取得突出成果。油氣方面,加強天然氣輸配價格監管和成本監審,完善天然氣管道運輸價格機制。推動油氣交易中心規范建設,探索開展市場化交易,加快建設全國統一的能源市場,健全油氣期貨產品體系,規范油氣交易中心建設,優化交易場所、交割庫等重點基礎設施布局,提高了基礎設施利用效率。電力方面,電力市場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已初步形成了“中長期+現貨+輔助服務”的電力市場體系并不斷完善。配售電側改革持續推進,有序向社會資本放開配電業務,全國已成立5000多家售電公司,向用戶提供購售電業務、合同能源管理和綜合節能等多種服務。著力深化電價改革,放開燃煤電價上浮,取消目錄電價,推動工商業用戶全部進入市場,向市場主體釋放改革紅利,有效減輕了實體經濟負擔。
三是能源安全保障能力不斷增強。發揮煤電油氣運保障工作部際協調機制作用,夯實迎峰度夏度冬能源基礎,壓實地方和企業能源保供主體責任,切實保障能源可靠供應。油氣方面,強化油氣基礎地質調查和勘探,積極擴大非常規資源勘探開發。依托國家管網集團發揮“全國一張網”優勢,平穩應對10余輪大小寒潮,天然氣供應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電力方面,依托發電企業、電網企業確保機組“應開盡開”,重要通道可靠運行,保障電力供應。切實保障煤炭中長期合同履約,提升電廠存煤水平,充分發揮電力現貨市場疏導成本、調節供需作用,緩解供應壓力。
從根本上理順了煤、電價格關系
煤炭占我國能源消費比重56%,燃煤發電在總發電量中占比約60%,以煤為主是基本國情。牛育斌表示,針對2021年9、10月份煤炭價格非正常上漲,煤電矛盾凸顯的情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國家發展改革委在持續做好能源保供穩價工作基礎上,總結多年價格調控實踐經驗,充分考慮煤、電市場運行規律,抓住難得時機打出了煤價、電價機制改革的“組合拳”。一是完善煤炭市場價格形成機制。在堅持煤炭價格由市場形成的基礎上,創新實施區間調控。即充分考慮煤炭生產成本和下游燃煤發電企業承受能力,按照“下限保煤、上限保電”的原則,提出煤炭價格合理區間;綜合采取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引導煤炭價格在合理區間運行,通過穩煤價,進而穩電價、穩企業用能成本,為穩定宏觀經濟大盤提供有力支撐。這項改革既實現了價格機制的重大突破,從根本上理順了煤、電價格關系,破解了“煤電矛盾”這個長期以來想要解決而沒有解決的問題;又是預期管理方式的重大創新,通過“打明牌、定邊界”穩定各方預期,有力促進了煤、電行業協同高質量發展。
二是深化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全部燃煤發電電量原則上在“基準價+上下浮動”范圍內形成上網電價,將燃煤發電市場交易價格上下浮動范圍擴大為原則上不超過20%,高耗能企業不受上浮20%限制;推動工商業用戶都進入市場,全面建立電網企業代理購電制度,真正建立起“能跌能漲”的市場化電價機制,實現了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和用戶電價之間的有效聯動。這項改革在放開發電側上網電價、用戶側銷售電價方面實現了歷史性突破,標志著電力市場化改革又邁出了重要一步。
我國煤價、電價改革文件實施以來,國內煤炭、電力價格總體運行在合理區間,這與國外能源價格大幅上漲情況,形成鮮明對比。以2022年9月上半月為例,澳大利亞紐卡斯爾港煤炭期貨平均價格438美元/噸(折合人民幣超過3000元/噸),同比上漲158%,國內煤炭港口現貨價格為人民幣1028元/噸,與2021年同期基本持平;英國、法國、德國市場交易電價漲至去年同期的4~10倍,而我國電力用戶平均電價同比僅上漲10%,居民、農業電價保持穩定,有力保障了經濟社會平穩運行!翱偟目,完善煤炭市場價格形成機制、深化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兩項改革相輔相成,構建了煤、電價格區間調控和預期引導的閉環機制,是煤炭、電力等能源安全穩定供應、價格總體平穩的重要政策保障!迸S笳J為。